对梵高的人生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如果列举一人,大概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是高更。高更的存在对于梵高来说,几乎是如“神”的意旨一般,决定了梵高的人生。
自1888年10月24日开端,梵高与高更在法国一个叫阿尔的小镇一同渡过了62天。作为地道的艺术家,两人希望丢弃一切,给世界留下“一份新艺术的遗言”。但是由于性格差别,加上作画方式不同,他们共同渡过的日子里充溢触目惊心。就在《阿尔的舞厅》完成后不久,梵高在与高更的争论中堕入猖獗而拔刀相向,最后又割掉了本人的耳朵(另一说梵高的耳朵被高更砍下)。《阿尔的舞厅》这幅代表多重创作作风的画作也因而多了一些戏剧颜色。阿尔小镇的梵高与高更
1887年冬天,梵高认识了高更。高更比梵高大五岁,外曾祖父是个秘鲁人,自幼家境富有,童年在利马渡过,年轻时当海员周游过世界。这种阅历使他终身留恋南安定洋岛屿,他身上也透着一股“高尚的野蛮人”的气质。梵高与高更人生阅历差异很大,画风也有很大不同,但两人都处在激烈求新求变的心理状态中,1887年11月,二位巨匠级画家在巴黎画廊相遇,一见钟情。梵高真心肠称誉高更的画“极富诗意”,高更则在观赏梵高“关于艺术的热情”之余,还有另一层功利的思索:梵高的弟弟提奥在巴黎开画廊,能够为他的作品做推介和销售。尔后,高更就回到布里塔尼去了。梵高的心中则装满了对法国南部明丽阳光的向往。1888年2月20日,梵高搭火车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我有把握把我的作品给高更看”
在阿尔,每天早晨天不亮,梵高就外出寻觅吸收他的中央开端画画。黄昏,他带着一张完成的油画回家。晚饭后,直接上床睡觉,什么也不想。梵高用三个月的时间共画了190幅作品,简直是他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在这些日子里,梵高灵感继续如泉涌出,下笔如获天助,后来传世的一系列“向日葵”作品,都是那些日子画来装饰房子的作品。8月中旬,高更终于下定了赴阿尔的决计。高更给已离异的妻子写信说,他只打算在那里“和另外一个画家一同住上大约6个月,那人为我提供食宿,条件是用我的画交流”。两位巨匠的协作经典——《阿尔的舞厅》
1888年10月24日,高更在提奥的赞助下,终于来到阿尔。热情如火的梵高在高更抵达的第二天,就把他拉到外面去画景色。这一天,梵高画了《老紫杉》,用的是他一向的剧烈、杂乱的笔触。高更则不然,他画的《阿尔农场》,题材固然来自梵高的提议,但运用的简直完整是塞尚的技法,审慎规划,笔触严谨之中显露出乖巧。最初的三周,一切都那么圆满。两人共同漫步,共同作画,描画共同题材。即使有分歧,也只表现为理论上的讨论。在创作上,二人相互浸透,互为自创。高更在阿尔秋季画的许多作品都直承受到梵高的影响,他发现了厚笔触的重要性,作风由此变得粗暴,有时到达粗野的水平,画风大大有了力气,他还认识到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的铭黄色颜色,给人一种激情。一场奇特的艺术对话
好景不长,梵高与高更的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方式和动机上,两人在技法上相差真实甚远。所以,最初的互相影响到了一定水平以后,很快向起点退回。梵高是个内向的人,调色刀拿在手,在画布上点点戳戳,狠命地流露本人的心情;而高更天性好乐,伶牙俐齿,作画时却像一个温顺的女子,画笔在布上悄悄一掠而过,留下薄薄一层颜色。仅仅过了一个月,梵高与高更外表上情投意合的友情开端蜕变,普罗旺斯刮起了干寒激烈的风,他们出不了门,整天关在住所二楼的工作室里,难免不发作摩擦。咖啡馆老板娘吉诺太太的到来,给他们两人深居简出的生活带来一些生机。高更的魅力使吉诺太太欣然同意来给他们做模特。梵高三笔两划在一小时内完成了第一幅画,人物周围盘绕黄澄澄的煤气灯光,神态显然生动多了。几周以后,他又在画的前景添补了一些书;普罗旺斯大多数咖啡馆老板娘名声都不大好听,被人疑心在店堂里接待妓女,以招徕客人,进步咖啡馆的停业额。梵高在她身边加上这些书,应该说是给这名女子添加一份威严。而高更就在一米以外的位子上,像平常一样慢条斯理地画同一个主题。他跟吉诺太太的关系和睦热情。他认真察看后精心描画了很久。这幅画完成后,大家看到吉诺太太坐在她的咖啡馆里,背景里有几名妓女。他们两人对同一个模特所表现的不同态度,不同处置,是一场奇特的艺术对话。高更把肖像画作为一种正轨练习,把对象画得活灵活现,连身份位置也要表现出来,而梵高则把肖像画看作是窥视人物灵魂的一扇窗子。正是这一次,使他们彻底承认了二人截然相反的绘画理念。梵高画画时笔触轻松洒脱随性,由于当时的咖啡厅总有现在“红灯区”的感觉,所以老板娘的名声一般不会太好,梵高为了让老板娘看起来更为庄重,给老板娘的旁边加上了书。高更则不然,他慢慢的画,细细的修改,老老实实的在背后给人家画上了几位妓女……二人不断的为了理念,生活发生争执,高更忍无可忍,想要离开。但梵高却又不舍,用尽了办法想让高更留下来。物极必反,高更忍无可忍,还是离开了。悲痛欲绝的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但即使这样,也没有能留住高更。1890年7月27日,他对着自己的肚子开了一枪。被疼痛折磨两天后,梵高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7岁。他最后的遗言是对弟弟提奥说的:“悲伤将永恒。” 1898年,50岁的高更住在南太平洋大溪地,贫病交加。他请一位巴黎的朋友给他寄来一些向日葵籽,栽种在花园里。高更画了一系列有关向日葵的静物,表达了对梵高的敬意,以及对他们一起在南方度过的那些日子的回忆。1903年5月8日,55岁的高更去世于多米尼加。 梵高与高更的相遇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就连这两个人本身也是上帝的杰作。性格决定命运,天才大师往往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怪异和苦痛,苦痛成就伟大。在许多人看来,梵高对于“南方画室”的设想就像是一个梦,一个寄托着他对于艺术和人生美好期盼的梦,这个梦,因为两位艺术大师的砥砺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