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色:
红-绿
黄-紫
蓝-橙
以上三组颜色既是对比色又是互补色,在色彩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三组色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过纯的,颜色去作画(不加以调和的对比色),否则画面会出现“火”的现象,即平时人们所说的“大红大绿”--特别俗气。漂亮的颜色是在灰色调之中的微妙变化和对比,对比色应该统一在一个画面的整体色调中,所有的对比运用都不能超过整体。即在整体之中求变化(画面的统一性)。
黄+蓝=绿
红+蓝=紫
红+黄=橙
红+蓝+黄=黑(灰)
白色和黑色都是灰色,白色是灰色之中较纯较亮的颜色,而黑色则是较暗的较脏的灰色
浅谈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别,并产生比较作用,被称为色彩对比。该想象分为两大类: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色相对比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当主色相确定后,必须考虑其他色彩与主色相是什么关系,要表现什么内容及效果等,这样才能增强其表现力。将相同的橙色,放在红色或黄色上,我们将会发现,在红色上的橙色会有偏黄的感觉,因为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成的,当他和红色并列时,相同的成份被调和而相异部份被增强,所以看起来比单独时偏黄,以其他色彩比较也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色名对比。 除了色感偏移之外, 对比的两色, 有时会发生互相色渗的现象, 而影响相隔界线的视觉效果, 当对比的两色, 具有相同的彩度和明度时, 对比的效果越明显, 两色越接近补色, 对比效果越强烈。
明度对比因明度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柠檬黄明度高,蓝紫色的明度低,橙色和绿色属中明度,红色与蓝色属中低明度)。明度对比 将相同的色彩,放在黑色和白色上,比较色彩的感觉,会发现黑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亮,放在白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暗,明暗的对比效果非常强烈明显,对配色结果产生的影响,明度差异很大的对比,会让人有不安的感觉。
纯度对比 一种颜色与另一种更鲜艳的颜色相比时,会感觉不太鲜明,但与不鲜艳的颜色相比时,则显得鲜明,这种色彩的对比便称为纯度对比.
补色对比 将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具有补色关系的色彩彼此并置,使色彩感觉更为鲜明,纯度增加,称为补色对比。(视觉的残像现象明显)。
冷暖对比 由于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红、橙、黄使人感觉温暖;蓝、蓝绿、蓝紫使人感觉寒冷;绿与紫介与其间),另外,色彩的冷暖对比还受明度与纯度的影响,白光反射高而感觉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觉暖。
环境色及色彩的冷暖色彩的互相关联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对物体色彩的关联性的高度概括。在色彩画中环境色的影响应该得到夸和肯定,众所周知,物体的色彩是靠光来表现的,有光才有色彩,没有光线则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黑暗。色彩是受光的影响才出现的。光会照射在一个物体上,也会照射在另外一个物体上,那么照射在这个物体上的光线反射到靠近它的另外一个物体上去,另外的那个物体上就有了这个物体上的颜色。这就是环境色。即物体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光源下所处的一个环境对它的影响的颜色,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么夸张环境色和对比色,最重要的是不可以让观众感觉到已经改变了物体所固有的颜色。这才是好的环境色处理。 可以想象,不同的光源对物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光源下物体的色彩也是不同的,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冷暖的问题,一般来说,自然光下,在室内的物体通常是暗部暖亮部冷,这是受光源影响而出现的现象,为什么呢?光源是冷的,光源照射在亮部,那么物体的亮部自然就是冷的了。通过色彩的对比知识我们知道,亮部冷,那么暗部就只有比亮部暖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室内的物体是暗部暖的原因。
在一幅好的色彩作业中我们可以发现,除对比色的运用以外,往往还有鲜灰对比和明暗对比,即近处的物体色彩鲜艳,远处的物体要灰一点,靠光源近的物体要亮一点,靠光源远的物体要暗一点。方能拉开空间,表达出体积的感觉。有很多时候有的人在看画的时候会说:“这里哪来这么一笔颜色呢?”“我怎么看不出来有这笔颜色呢?”这就是没有用对比的眼光去看色彩,举个例子,一块红色的衬布放在一块白色衬布上,那么我在处理白色衬布的色彩上肯定会
加入一定量的绿色,至少靠近红布的位置应该有,而不是大量”为了衔接”而出现的红色.这样的色彩才会漂亮,最后出现的效果才会不”平”,画面才能有色彩。
白色的问题
粉
很多人说画面的粉就是因为白色加的太多,这是对的,前面我已经讲到了光的作用,物体的光感就是靠白色表现的,在水粉画中,白。粉就是光,所以一定要敢于加白,但是是不是整个画面都加白,或者白,粉越多越好呢? 答 案是否定的,物体的暗部是不能加粉的,如果把大量的白加在了暗部,那么 这就叫做“粉”了如果你想在画面中得到强烈的光感,只有把白加在恰当的位置,而不是整个画面乱涂一气 .总而言之,要想画好色彩,只有充分运用对比与光影的表现,多去观察,多去比较,多按正确的方法去作画而不是走歪门斜道(譬如抠局部,用脏色起稿等)。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缩短通往高等美术院校的艰难训练路!
绘画步骤:
一)观察:
1、观察的内容:观察要全面、系统。具体来说:要从形、体、色三方面去观察,要形成头脑中的整体印象,便于构思画面及想象色调与构图。
①静物的形,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小,哪一个最左,哪一个最右,哪一个适中,各有什么特点。
②静物的体:每一个物体体积结构的特点及块面组合,以及哪个物体空间位置最前,哪一个物体空间位置适中,哪一个空间位置最后,以及形与体、物与物之间的远近、高低、向背等空间关系。
③静物的色:整组静物色彩的冷暖基调是什么,最深色物体是什么,次深的物体是什么,最亮色物体是什么,画面什么色与什么色属灰调(中间调子),什么色与什么色属黑调(深色调),什么色与什么色属白调(浅色调)。
2、观察的方法:在动笔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研究、分析物体的形象、形体特征,要形成完整的印象。坚持多看、多分析,不但深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
①整体地观察:整体地观察是观察的核心,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养成整体观念及表现的习惯。整体观察形、体、色形成第一印象。
②联系地观察:在整体中,局部与局部之间相互依存,有内在联系。其中解剖关系、空间关系、
关系要通过联系地观察,增强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
③本质的观察:任何表面物象都以其本质为依据,不认识、不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产生盲目性。在色彩中形体结构与色彩色调都包含着深刻、复杂、又协调的明暗素描关系,加深本质地理解,可以提高表现能力。看名家名画,也能进步的道理也基于此。
(二)构图:
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整体构图与深入构图。①在观察的基础上把整组静物的外轮廓线及单个物体的外轮廓线、主要结构线大体位置以简洁概括的线条,轻轻描画在画稿上,要注意各物象的大小向背及相关关系是否正确,以及形体比例是否协调。②深入构图:以抓结构为主,从整体形到局部形,根据观察分析的结构及相关空间,抓结构线、明暗交界线及投影线,可适当表现明暗,要注意准确性与生动性,相互联系地检查与修改。1、整体构图:整体构图布局,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的位置、空间、大小等,背景及次要物背宜画虚,主要物宜画略重,初学者宜用铅笔构图,再直接上色(单色比较薄)。2、深入构图:深入构准形体、比例、空间、主次后,确定明暗,交界线及投影,分出画面大体明暗部位。
(三)上色彩:
1、上色彩的步骤(一般有三种画法):
①先画背景,其次台面及衬布,最后画主要物体。
②先画主要物体,其次台面、衬布最后背景。
③先画衬布台面,其次静物,最后背景。
2、上色调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画法):
①从物体暗部画起,再画灰部,最后画亮部。②从物体亮部画起,再画灰部,最后画暗部。
③先画灰部,再画亮部,最后画暗部。
初学者以方法②和步骤①为最好。以上介绍的步骤和方法各有优缺点,对初学者来说方法②与步骤①可保持画面的单纯、明快和色彩亮丽。因初学者往往色彩感觉不丰富,画色彩易越画色彩感觉越迟钝,最终画脏,故方法②和步骤①可避免初学者画脏、画丢、画坏3、以湿画法用大笔“刷”的技巧铺背景大体色,要注意背景的微妙色差及明暗过渡;画背景留出主要物的外轮廓,不要画伤主要物外形;要适当留出背景高光较白部位;背景宜上浅下深,光源近处浅,远处深。
4、画背景适当用水,干、湿结合用笔铺排,宜近浅、远深与背景连成一体,转折色处色略深,抓大感觉铺大体色,物体适当留白,以画大皱纹与肌理为主。
5、画主要物体从亮部画起,先画固有色,调准固有色,同时在调色盘上将色摆开一一对应上色,画所有物体半明部的大体固有色,注意同样的物体近处应亮,远处应略暗,形成色彩空间次序。如色彩不准或面积不当,可待完全干后,再覆盖;画主要物体颜色要纯正,厚重,饱和,以“摆”的技法为主。稳准铺排到位;笔触要顺应物体结构。
6、画主要物体时,在固有色的基础上加深颜色调色。衔接铺排与固有色有区别又要有联系。每一笔颜色要有区别,画到此时应适当加深背景、衬布的层次,尤其是色较深的部位,有深色与浅色的对比,才能把握好浅色的程度与画面的协调。
7、画主要物体时,在固有色变化后的灰色基础上进一步调深,画明暗交界线。在明暗交界线的色上略加固有色。使色变浅,再画暗部可恰当表现暗部色及反光。
(四)调整:
作画中要机动、灵活地运用用水法、调色法、用笔法、造形法,最后用调整法。无论用哪一种上色方法及步骤都必须从整体着色、着大体色、逐步逐层整体推进深入,切忌一下子把某个物体画完。待整体完成所有物体亮部、灰部、暗部之后,用调整法调整画面。加深最暗的、点亮最亮的、减弱最跳的、提高较灰的达到整体协调的画面效果。
调整要注意首先调整主要物体的色彩,色彩分层及变化,调整物体造型、形体结构,外轮廓等;画面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对比;画出最亮部分的高光及衔接。